9月4日,微博“倩大爺是雙魚座”曬大閘蟹圖片,並稱“學生家長送的,不要說我膚淺,我更喜歡人民幣”引髮網民關註。其所曬大閘蟹為揚州產的“華東生態大閘蟹”,其本人被質疑為揚州教師。隨後,博主將該微博刪除。“純屬玩笑。”5日,博主再發微博對此事做出“說明”,但30多分鐘後,該微博也被刪除。(9月8日《京華時報》)
  揚州一幼兒園老師微博曬收禮大閘蟹,並毫不諱言“更喜歡人民幣”,“炫腐”、“羡腐”甚至“笑貧不笑貪”、“笑廉不笑腐”現象屢屢出現,腐敗儼然成了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徵。而家長借節日之機給老師送禮,無非是希望老師將教育、看護等權力資源向孩子傾斜。普遍的權力尋租反映了腐敗文化的根深蒂固,究其根源還在於權力失控的普遍化與常態化。因此說,徹底鏟除“腐敗文化”是一場艱巨的持久戰。
  其實,搞腐敗的未必都是實權力在握者,凡是遇事先琢磨搞好打點疏通,總是把請客送禮放在到前頭,同樣也是腐敗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,就像老師授賄。剖析當前腐敗處於高發勢頭,社會消極腐朽文化起著重要作用。我國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,“家長制”、“官本位”、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”等封建主義影響仍頑固地存在於社會生活中,左右著一些人的思想觀念,形成了彼此心照不宣並支配行為的“潛規則”。
  “潛規則”的流行,腐敗文化的滋生蔓延,不但擴大了人們對腐敗的容忍度,也使全社會的道德狀況集體滑坡,腐敗被日常化、合理化,人們既對腐敗行為切齒痛恨,又對腐敗獲利羡慕有加,誠所謂“羡慕嫉妒恨”。現實生活中,不貪不占、清正廉潔、一身正氣的人反而會被孤立、排擠和打擊。那些善於通過找門路、疏通關係行賄而辦成大事的人,被人們羡稱為“有本事”、“有門路”、“有眼光”。那些貪官和行賄者一旦馬失前蹄,落入法網,“他後臺不硬”,“太倒霉”便成了釋詞。正是受腐敗文化的影響,一些人開始隨波逐流。
  而腐敗文化的存在和流傳,更泯滅了人們對法律的敬畏,“高壓線”變成了蜘蛛網,為腐敗提供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,既製造了眾多“成功者”,又吸引了大量的效仿者,助長腐敗之風漫延。因此,鏟除腐敗文化,最關鍵的是加大力度嚴懲腐敗分子,無論是誰,無論官居何職,都毫無例外,使腐敗分子的腐敗成本遠遠高於其預期收益。唯有實施強力震懾,才有利於斬斷了腐敗文化形成與傳播的鏈條,遏制腐敗之風的漫延。
  除了加大反腐力度,還要從根本上建立起持久有效的權力控制機制,切實將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、曬在陽光下、罷於公眾監督的視野,保證公權力在民主法治的軌道上規範運行。同時,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,大力弘揚和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矯正一些人扭曲的價值觀念,培養“廉潔光榮,腐敗可恥”的社會正義感。
  反腐敗鬥爭是一個系統工程,加強思想文化建設及其廉政文化建設,是反腐敗鬥爭的不可缺少的內容。讓廉潔文化成為根植於內心的修養、無需提醒的自覺、以約束為前題自由、為他人著想的善良,決非一日之功,需要日積月累鍥而不捨的扎實努力。切實鏟除腐敗文化,大力倡導廉潔文化,必須在全社會深入傳播廉潔風尚,擠壓腐敗文化的生存空間,讓腐敗文化消弭於無形,促進廉潔自律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。要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反腐倡廉宣教職能,科學整合現有反腐倡廉宣教資源,擴大廉潔教育的範圍和實效,尤其是加強對青少年的廉潔教育,將廉潔教育納入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內容,夯實反腐倡廉建設的社會基礎。顯然,徹底鏟除“腐敗文化”,是一場攻堅戰,更是一場持久戰。
  文/徐雲鵬  (原標題:鏟除“腐敗文化”是一場持久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xy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